探索星路 造“能赚钱”的火箭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报道】与多数火箭使用白色涂装不同,“谷神星一号”箭体是黑色的。因为使用了国产碳纤维材料,这款国内唯一通体黑色的运载火箭重量轻了1310公斤,卫星运载能力提升了接近100公斤。对于民用航天企业来说,这100公斤就是产生利润的空间。抛开神秘的行业属性,遵循企业生存的法则,星河动力航天——这个刚满4岁的“后来者”,正在构建出一枚商业运载火箭应该有的样子。
2021年12月7日,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造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一箭五星”成功发射。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两个惊喜 事关商业火箭的未来
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荣华南路为经、地盛街为纬,圈出的一片区域,被称为中国的“火箭一条街”,聚集着180家星箭网络关联企业,成立于2018年的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便坐落其中。
2021年12月7日,由星河动力航天自主制造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载荷5颗商业卫星,冲向苍穹,让这家商业火箭民企迅速成为行业和舆论的焦点。
“连续成功,一箭五星。”回忆起这次发射,星河动力航天创始人兼CEO刘百奇对《中国新闻》报说出两个惊喜,因为这事关一款商业运载火箭的未来命运。
2020年11月7日,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火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性。”刘百奇解释,星河动力航天的两次连续成功发射,标志着民用火箭产品从研发走向应用,可以为市场提供稳定发射服务,推动整个行业形成有效商业闭环。
据了解,中国商业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清晰,尤其是商业卫星领域,已经呈现出低轨化、小型化、组网化的发展趋势。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预计将发射超过3500颗卫星,而国内发起星座总计划数量已突破10000颗。
刘百奇表示,面对这种趋势,一箭多星将是未来火箭的主要发射形态,星河动力航天成功实现一箭五星,也意味着企业具备为客户实现定制发射服务的能力。
星河动力航天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后来居上 商业发射瞄准市场需求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4年兴起,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企业陆续成立,在北京市亦庄的“火箭一条街”,星河动力航天属于“后来者”。在刘百奇看来,这也是公司优势所在,可以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从2015年开始,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下,中国第一批民用航天开拓者出现,陆续有国家航天系统的员工离职创业。面对未知商业领域,大部分早期火箭公司所采用的是“仿制+系统集成”的发展思路。
“直接购买发动机和控制系统,模仿体制内的某一型号火箭,快速实现发射,抢占先机,在早期这个思路也没错。但问题在于,曾经满足国家战略发射需求的火箭,不一定能满足商业市场需求。”刘百奇分析。
更重要的是,不掌握核心技术,就做不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火箭。关于行业痛点,刘百奇介绍:“国内卫星公司几十家,每家卫星不一样,很难在同一个时间点,找齐去同一目的地的卫星,这就是市场现状。”
降本增效 造“出租车”也造“大巴车”
刘百奇一直强调“零散发射”的概念,“谷神星”系列火箭产品能够准确为这部分市场提供解决方案,成为市场里的“出租车”,“同时还要把价格做到和大巴车一样”,刘百奇说。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星河动力航天在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上首次使用固体推力矢量控制、垂直自瞄准等技术;使用低室压、高比冲、高装填比的姿轨控动力系统,实现减重增效;面向低燃料消耗的火箭滚动通道简约控制技术,实现运载效率大幅提升。
“做这些技术创新,就是为了在不损失可靠性的情况下,提升火箭性能,实现降本增效。”刘百奇说,国内发射1公斤载荷费用15万至20万元,如果优化得好,就能多带载荷,实现更多商业价值。
面向大型星座组网方面的市场需求,刘百奇表示,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制的“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就好比“大巴车”,能提供低轨运载能力不小于5吨,拓展捆绑构型低轨运力可达14吨,设计重复使用次数50次。
目前,“智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的主动力装置“苍穹”5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已完成全系统试车,该发动机是国内首款采用针栓式喷注技术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具备深度变推能力,是200-300吨级液体火箭垂直回收的最佳选择。其针栓喷注技术、多回流涡球锥形燃气发生器、同轴双吸涡轮泵、多功能一体化组合阀均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据悉,“智神星一号”火箭将于2023年入轨首飞,争取在2025年到2026年左右实现入轨回收。
民用航天 需要更加清晰的产业规划
2021年9月,星河动力航天先后入选北京市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人才基础好,地方政府懂,政策支持多。”对于北京的产业优势,刘百奇深有感触,“我们目前也拿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发射保险补贴”。
今年初,《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发布,对年产值首次突破一定规模的企业,按不同档次给予资金奖励,最高1000万元;对符合纳入“白菜心”工程条件的星箭网络企业的研发费用资金支持力度最大,最高5000万元。
此外,对在北京经开区依法从事星箭研发、生产或发射经营的企业,给予商业发射保险贴费不超过市级标准1:1的配套资金支持,对成功入轨的同一型号火箭,给予第1-3发不超过发射测控服务费50%的资金补贴。
如何促进中国民用航天经济高质量发展?除了产业扶持政策,刘百奇认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需要一个更加清晰的产业规划,明确商业航天发展路线图,推进卫星应用场景开发,坚定企业发展信心,避免项目重复建设。
近年来,商业航天企业已积累了大量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技术和成果,但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的途径有限。刘百奇建议,依靠北京市的产业优势,可将基于商业固体火箭末级的低成本空间实验平台研究、可复用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大范围推力调节、垂直回收重复使用先进制导控制等技术研究列为未来5年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鼓励和支持民商航天企业参与市科研项目和课题。
“此外,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产业之一,民用航天如何能获得国有基金的投资,也应该是未来政策探索的方向。”刘百奇说。
探索星路造“能赚钱”的火箭【《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报道】与多数火箭使用白色涂装不同,“谷神星一...
本报讯(记者李小龙党率航)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连日来,我市商务部门动快抓早,积极应对,迅速组织重...
本报讯(通讯员郭万宝)4月12日下午,副市长苏红英来到商洛市慈善协会看望慰问坚守一线工作的全体人员。苏...
本报讯(通讯员胡晓峰)3月以来,面对全市疫情防控严峻复杂形势,市政府办公室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疫...
本报通讯员杨玉洁崔文4月11日,是商洛中心城区按下暂停键的第4天。由市纪委监委干部为主力军的市委7个监...